2006年6月5日,星期一(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浙江法制报精彩推荐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昔日“冤家”今天挽起臂膀
携手治污使江浙边界两镇成“亲家”
本报见习记者 陈立波/文 严新荣 陈立波/摄

image

  往日的“插花田”变成了“连片田”,有涝同抗,共治水患;3个两地相连的“湖塘”变成了“和睦湖”,共同开发,收益共享;一条“隔阂河”上架起了“同心桥”,通了道路,更通了“心路”。这是记者在世界环境日前夕在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看到的边界和谐一景。
  王江泾镇号称“浙江北大门”,与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只有一河之隔。“家家织机响,户户出绸缎”是两岸经济的传统特色,共享着“丝绸之府”的美称。然而,纺织业带来的污染问题也一直是两地矛盾的焦点。王江泾镇的吴镇长说:“以前两地曾为了水污染的事情闹过不少矛盾。通过多次沟通协调,现在两地对污染问题都非常重视,我们这边打造了一张污水处理网,也‘网’住了不少盛泽老板的心,近几年,已经有好几家推动产业升级的新兴印染企业从盛泽延伸到王江泾的工业区内。”
  一家大型染整企业的总经理沈金奎说:“自把污水接入到污水处理网之后,不仅降低了企业运作成本,还保护了环境。”多家从江苏“搬家”过来的规模较大的高科技印染企业,不仅让污水处理网利用率大大提高,还提升了各企业老板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自觉地关心起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
  “我们南方市场曾一度跟盛泽镇东方市场‘不相往来’,两个市场以一条污染严重的河为界,双方都把对方看作自己的竞争对手。”王江泾南方市场周春乐总经理告诉记者,“如今,河水变清了,桥也架好了,我们两个市场做生意也更讲求双赢了,南方市场以提供化纤原料为主,东方市场则以销售成品半成品的布匹为主,两个市场把竞争由‘冲突’转变为‘互补’”。
  “这是我们两岸的‘同心桥’,我们亲切地称对方为‘亲家’。傍晚还经常能看到谈恋爱的年轻人在河边散步。”从王江泾镇嫁到盛泽镇的陆美丽有着切身体会。河道的污染问题解决了,两地之间的交往也频繁了,关系也越来越好。